分类标题

教师研究丨王彬武:厚植教育情怀是“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关键

发表时间: 2022-10-19 09:50:39

作者: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

“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需要提出更高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能力高标准,更为关键的是厚植扎根基层的教育报国情怀。


    “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需要提出更高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能力高标准,更为关键的是厚植扎根基层的教育报国情怀。


一、厚植情怀是培养的根基“优师计划”是面向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一批优秀教师的专项计划,解决边远地区优秀教师短缺和“流失”的问题,是继公费师范生之后又一项重要的教师培养政策。


    “优师计划”不仅是对乡村教育振兴的扶持政策,也是对乡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持的重大决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保障“优师计划”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得发展”,除了制度约束,还要培养他们对乡村和乡村教育充满热爱的深厚情怀。


     从公费师范生政策看,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从教,为县域内补充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公费师范生仅仅把这一身份作为谋求优越教学岗位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很多毕业生要么根本回不到基层,要么不能长期坚守基层,有的甚至不惜违约去大城市另谋岗位,这就偏离了国家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初衷。由此可见,培养深厚教育情怀既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解决优秀教师流失问题的需要。


     虽然城乡之间在基本生活条件等方面逐步缩小,但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除,生活环境、文化差异、便利条件、发展机遇、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很多方面的城乡落差,对回乡从教的优秀师范生都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挑战和考验,如果没有投身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怀,很有可能无法克服这种落差,面对生活和职业上的不如意,想方设法寻找机会离开乡村。


     优秀师范生即使不能离开乡村,由于对乡村教育缺乏热爱,也可能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在专业上的追求就会失去内在动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专门强调“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提出“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培养深厚教育情怀,是强调教师专业化的同时,关注教师职业适应乡村文化环境的特殊要求。


     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精神的体现,缺乏专业精神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就是不完整的。师范院校一定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培养过程中关注到厚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从职业之初就树立这种意识,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时代使命。


     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深厚教育情怀的培养,则需要增强他们扎根基层教育的身份认同,从而树立改变乡村教育的责任担当。



二、教育情怀培养需要具体化什么是情怀?情怀就是深深的热爱。


     这种热爱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抽象的意愿,而是一种具体信念,也是一种专业能力。


     情怀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情怀的培养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好与做差也不一样。


     对于“优师计划”师范生来说,未来的事业既有一般职业能力的要求,又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强烈深厚的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就是一种具体的特征。


     那么,深厚的教育情怀能不能培养出来,从哪些方面培养。


一是理解乡村教育的职业信念。

 
     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差异,乡村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情怀就是对乡村教育一种情感上的热爱,一种积极的态度。


     这种情感和态度建立在对乡村社会的理解之上,包括地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民俗、历史文化、地理景观以及地域的文化思想,还包括理解乡村儿童少年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和发展需要,了解他们家庭在教育方面对未来的愿景期望等。教师对乡村社会教育需求的态度,不高高在上,也不冷漠旁观,而是把自己融入乡村社会,变成乡村学生的“自己人”。


    “优师计划”有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他们并不是不需要情怀的培养,他们需要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熏染,具备超越成长经历的视野,用全新的人文情怀、理性精神和专业视角对待乡村教育。


二是支持乡村学生的能力支撑。


     情怀不是空洞的心血来潮,不是一时的一腔热情,情怀也需要专业能力的支撑。


     基层教师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乡村儿童少年的学习成长需要所决定。


    “优师计划”师范生要具备与乡村文化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充分关注好和理解乡村少年儿童的文化背景、语言方式对有效学习的影响,掌握适合乡村少年儿童的教学方式,能够根据乡村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


三是发展乡村教育的责任意识。


     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不能没有乡村教育现代化。


     乡村教育现代化不是乡村教育城市化,而是需要发掘乡村教育的特质,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责任和使命。


     不应该给乡村教育贴上落后和劣质的标签,而应把乡村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看成一种历史局限,充分发掘乡村教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资源优势,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现代化转型。



三、培养教育情怀需要有效载体承担“优师计划”的高校都是优势明显的师范院校,在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方面,需要具体措施。


1.利用红色资源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四有”好老师是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追求,有理想信念是“四有”好老师的首要目标。


     在“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中,要利用好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红色资源,让学生领会国家进步、民族发展与每个人的奋斗密切相关,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改变乡村教育面貌,帮助乡村儿童少年成长与发展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


2.利用课程资源促进理解职业责任。


    “优师计划”师范生是为边远地区培养的优秀师资,需要有乡土情怀。


     需要在培养的课程资源中设置乡土教育内容,阅读陶行知、晏阳初、叶圣陶等人的乡村教育经典著作,阅读《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等,了解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了解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适合乡村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3.利用校友资源增强职业身份认同。


     师范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培养了大量一线教师,其中不乏扎根山区做出卓越成绩的杰出校友。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校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杰出校友总结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成就,提炼他们育人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让师范生与这些杰出校友建立联系,引领师范生深入基层学校任教的身份认同。


4.利用实践资源培育岗位归属情感。


     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纯粹的理论学习不能满足专业化需要,必须通过实践促进专业成长,很多教师正是在教学实践中领会到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师范院校培养“优师计划”师范生必须注重实践,发挥优质中小学的实践基地的作用,让师范生在大量实践中理解教育改革,理解乡村教育和乡村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教师职业的归属感。


    “优师计划”寄托着县域教育和乡村教育发展的希望,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需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2022年10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高师继教师培战线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论坛”,此稿根据发言内容扩充整理。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51-62111060

电子邮箱: kefu@hoodedu.com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立基大厦B座

图片展示
扫码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2022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2002068号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