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04-24 09:04:42
作者: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
让教师培训沐浴书香前行
教师在古代被尊称为“先生”,先生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尊者,不在于爵位,而在于德行与才识。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先生,一方面要砥砺道德,另一方面,更要饱学诗书。陶渊明刻画了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的形象,为“先生”和读书之间的关系定下了恒久不变的基调,而朱熹也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可以说,读书是古代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在我们国家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844万,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图书室,无论从职业需要还是条件保障来看,教师都应该是读书的主力军,是读书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实中,广大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的阅读情况却并不十分乐观。根据2021年《教育家》杂志社做的一项教师随机调查显示,从读书频率来看,每天都读的占30.62%,一周读两三次的占40.68%,想起来才翻翻的占25.46%;从每天读书时长来看,81.28%的教师每天读书时长不足1小时;从读书规划来看,46.3%的教师表示“偶尔有,但不怎么执行”,有详尽的读书规划并能严格执行的,仅占8.08%;在问到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的时候,有72.23%的教师选择了“工作负担重,没时间读书”。
上述调查结果,可以说和我们在全国各地看到的感受到的教师阅读状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虽然部分地方因为某些杰出的教师阅读推广人的努力,或者校长名师的要求或者示范,教师阅读有规划地向更广和更深方向发展,但是多数地方的教师阅读还是属于零散和自发状态,没有高位的引导、系统的推动或者顶层的设计。
以教师职后培训为例,无论是专门的脱产培训还是在岗工作之余的各类大小培训,多是各种专家讲座,或是“满堂灌”“大拨轰”——听着感动回去不动;或者是满足于个别技能、某种窍门——培训工具化味道浓厚。真正的让教师们慢下来,细细研读一些必读的经典,寻找书里书外志同道合的真正共鸣的那种培训,读书味儿浓厚的培训,却少之又少。似乎培训都想着效率优先,让学员快速充电,回去慢慢消化,但事实上“欲速则不达”。原因何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体会到了教育是个慢功夫,教师发展又何尝不是?
我国的教师培训经过“国培计划”以来的跨越式发展,也已经慢慢地悟出了教师发展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而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围绕“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发力。而无论是培养还是培训,都要师生共同涵养砥砺、共同吸收借鉴品读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教育未成年人没有捷径可走,培养培训教师也一样。而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重拾读书之于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重新让教师变成一个“好读书”的读书人,通过师友引领、氛围熏陶、提供支撑服务,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激发出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基于上述体会和认识,在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举办的许多教师培训中,教师阅读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在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培训中,通过中华经典阅读,汲取中华文化师道精华,进而涵养师德师风已经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影响改变了许多老师的人生旅程。在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中,带着老师们品读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卢乐山等老一辈学前教育大家的经典著作已经成为了必修模块。在校长培训和学科教师培训中,阅读的要求和支持渗透到了训前、训中和训后各个环节,教师培训的京师书香特色正在逐步形成。甚至在支教凉山怒江的支教教师队伍中,依托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支持,我们组建了“沧江•领航读书会”“春晖读书会”“泸水读书会”“木棉书社”等读书小组,把读书的氛围和习惯带到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培训是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让教师们以书为友,实现自主发展,找到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理应先自教师培训始。让教师培训更具有书香味道,让教师在书香的浸润滋养中徜徉远航,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的“大先生”,也理应是我们所有教师培训者的方向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