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03-14 15:40:36
作者: 安徽厚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
依托专业学习共同体 协同创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特殊教育国培模式改革与实践
案例摘要
本项目通过积极构建多层面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项目实施模式进行了深入改革,形成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即科学实施培训需求分析、优化培训课程方案的新路径,满足深度实践需求、体现“互联网+特殊教育”新形态的“O2O五段混合式培训”新模式,适应实践性培训要求的多元师资团队构建新思路及适应教师教育改革新理念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新机制(见图1),在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深化“面向教育实践的实践化”及“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探索与实践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连续8年获批的15个项目均按照此模式实施,培训模式日趋成熟,深度实践培训特征更加鲜明,在全区乃至全国特殊教育国家级培训领域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凸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200余名参训教师、新疆师范大学2010-2019级600余名特教本科生从中受益。
主要做法
(一)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首先,依托U大学( University)-- S特教学校(Special school)(乌鲁木齐市聋校和昌吉特教学校)的联合联动、协同配合,在协作场域构建中观层面联动共同体;其次,由联动共同体向下延伸,在学习场域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即微观层面实践共同体。最后,由联动共同体向外拓展,在教师教育场域构建宏观层面专业共同体(图2)。
(二)科学分析培训需求,优化培训课程体系
依托U-S联动共同体,开展国培及特教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访谈和调查,以厘清国家要求、校本期待和教师个人需求,再运用三角互证技术整合各方需求,并按照“需求—目标—课程”逻辑流程,“前构”课程方案,使各模块、专题、单元活动被统整为一个环环相扣、阶梯递进的有机系统。参训教师名单确定后,尽快构建微观共同体,并基于多渠道调研,对培训方案进行细微“再构”,以最大限度消弭供给与真实需求的疏离(图3)。
(三)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凸显深度实践特征
依托中观与微观共同体及网络研修社区,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构建“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O2O五段混合式培训”模式,即“理论讲座+名师示范课观摩、共同体研讨+学员教学设计实操演练、共同体研讨+学员小课题设计实操演练、共同体研讨+网络研修(训后教学教研应用、共同体研讨)”(图4),使学员多次走进并浸润于真实课堂,进行知行思的交融与互动,从而由浅层实践走向深层实践,生成、构建和滋长实践智慧。
(四)组建培育培训团队,强化协同发挥合力
根据教学需要,从教育和康复两个领域,从学、术、行三个层面,整合U-S联动共同体及疆外优质资源,遴选教师组建团队。之后进行培训团队的培育。对U-S共同体,采用训前培训、集体备课;对疆外专家,采用远程沟通,使每位专家都准确理解培训精神,认同自身角色期待,确保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结合(图5)。
(五)滋养本科教学改革,推进职前职后融合
依托宏观层面特教教师教育场域专业共同体,搭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桥梁,推进职后反哺职前。一是共享专家讲座,更新学员和本科生理念;二是共享U-S共同体的示范课、学员展示课及研讨,增进本科生走进真实课堂、学习名师、由职场“边缘”向“中心”深入的机会。三是让学员给本科生做报告、座谈,解答其困惑,增进双方的专业认同感。四是让优秀学员担任本科生讲课比赛评委,并与之研讨,既促进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增强学员指导、引领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和能力(图6)。
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和推广价值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构建的多层面专业学习共同体置于立体化框架之下,有利于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从抽象的理论范畴转化为可操作化的东西,从而为国培模式改革创新在不同时空提供了专业学习共同体支持。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取得新突破。依托中观与微观共同体,运用三角互证技术确立的培训需求实现了参训者需求得到满足和培训者引领价值得到彰显的潜在平衡。按照“需求—目标—课程”设计而成的课程体系,培训主题统摄着目标与内容,环环相扣。
深度实践培训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托中观与微观共同体及网络研修社区,构建起的“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O2O五段混合式培训”模式是“互联网+特殊教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彰显了“参与式”、“体验式”培训特征及基于行动和教育现场证据进行对话与反思的特征。
培训团队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托中观共同体及全国资源,构建起的“资深学者重学、教研专家重术、一线名师重行、教康结合”多元培训团队,有效避免了多元专家努力的碎片化和 “水土不服”现象。依托宏观专业共同体,构建起的职前职后相互融通衔接、内在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新体系及运作方式,打破了职前与职后相疏离的局面,带动了职前实践教学改革。
实施成效
第一,突破先申报竞标、后选派学员的项目运行机制给需求分析造成的条件性缺失困境,解决需求定位不准确引发的培训方案针对性不强、与真实需求相疏离问题;
第二,摆脱高校与基层真实课堂疏离的禁锢,解决传统培训无法让学员多次进入并浸润于真实课堂,将经验和行动导向更深层次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第三,优化整合资源,为实践性培训提供师资支撑。解决高校自身培训队伍学缘结构欠合理、优质实践型师资资源数量有限的问题;
第四,职后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职前改革。解决职后与职前相疏离的问题。